当前位置: 主页 > 国情书画院 >

  

曹喜蛙:毕加索与巴塞尔的城市气息

2015-10-30 10:15    来源:中国国情网





  
中国文化讲气,但不是空气的气,生活中有所谓气味相投,文化里有精气神。说到城市,也可以讲气,任何一座有吸引力的城市,都是靠文化与艺术积淀的气息。每个城市的气息都不一样,到一个城市仅凭气息就能闻得出来这个城市有没文化,好的城市让您想醉,烂的城市让你想睡或想死。
 
    中国古代的城市,除了城墙、城门,就是什么夫子庙、城隍庙、县衙、学堂、藏书楼、钟鼓楼、寺院道观、手工作坊,然后就是一些商业街、宅邸等等,一般看建筑和树就能知道一座城市的底蕴。现代城市的标志,主要是大学、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书店、公园、文化广场、教堂、名人故居、景区、商业街、步行街、车站、企业等。但这些都还是表面气象,都只是视觉的部分,真正的灵与肉还得靠城市的气息来分辨。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加快,但一些城市,尤其一些县城基本上是不堪入目,看上去就是一条街,现在有所变化也就是多了几条商业街,多了一些商品楼,但是气息依然很差,闻不得。
 
    城市的气息,不能简化为气味,尽管气息包括气味,但明显不仅仅是气味,包括气象和气氛。譬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古都洛阳的人与物的气象,但你分明闻得到那座美丽的城市鲜活气息。但对一座现代城市,譬如首都北京,虽说现在时不时有被雾霾笼罩的不好的气象,但是他是有奇特的现代城市气息吸引你,这也是很多年我不离开这座城市的原因。当然首都北京是特例,在中国几乎是倾全国之力打造了这么一座既古代又现代的现代大都市,实在有点贪腐之嫌和形象工程之嫌。当然现在政府在努力改变现状,譬如传说中的京津冀一体化,还是让人可以憧憬。
 
    我这里不想说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我还是关注相对小型的城市,尤其城镇化风潮中的小城市,那些县级城市。我希望中国有更多的有文化气息的县级市,那才是一个国家是否崛起的核心地段,因为现代文明的中心已经从农村进化到城市,而县级那样的小城市才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单位。
 
    一个新兴的现代小城,最起码应该有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它们既是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明的记忆、发展格局,试想想一座城市连起码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都没有,那是多么的可怜?当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估计图书馆与档案馆可能走向一体化,但是博物馆、美术馆是绝对不能少的独立建筑。我曾经去过南方一座小城,那里的博物馆吓我一跳,那里的藏品不亚于一座大型博物馆,就让我很羡慕,想多住几天。
 
    譬如有人说,现在有一股建美术馆的风潮,尤其北京有那么多的美术馆。我想的是这些美术馆要是分别建在各地的小城市那该是多好啊。当然这一点可以慢慢实现,我就想过那些北京宋庄的艺术家,他们在北京可能不算啥,但当有一天他们老了,他们的作品也许大的美术馆不会接纳,但是那些小城市的美术馆能够接纳那也是非常幸运,因为美术作品的最好归宿当然是美术馆,不保存下来怎么在历史的长河进行博弈呢,到底哪种美术是好的,很多时候是需要时间来评判的,很多时候评论家说了都不算。有的时候公众才是这些艺术真正的主人翁。
 
    有一年西班牙的巴塞尔艺术馆有个计划,想购买毕加索两件作品,大概要950万瑞士法郎,说好政府出资600万,其余部分艺术馆自己筹措。不要看这两件作品很贵,但不要忘了,这个交易还有个附件,画的出售方施特赫林家族是个收藏大家,如果交易成功,他们家族基金会的全部藏品能在该艺术馆免费展览15年。600万元,现在听着不很多,但当时可是很大一笔费用,政府也很为难,于是有人想到由全市民众公投,没想到真的引起全市民众的热情。不但是所谓的文化人,就是当地的青年都自发地组织起来,支持购买毕加索的作品,为此他们到处宣传,街道、酒吧和餐馆,大家都戴着一枚“我爱毕加索”的徽章,最后终于投票通过购买毕加索的作品。但政府的钱也不够,很多钱都是大家捐助的,都是私人捐助。

    小小的巴塞尔关于购买毕加索作品的投票后来也惊动了毕加索,他们的激情证明巴塞尔无愧于一座文化之城。毕加索后来特意决定捐赠巴塞尔两幅幅作品,其中一幅就是著名的《阿维尼翁的少女》。而另一个收藏家也将自己珍藏的毕加索的一幅《诗人》捐给巴塞尔艺术馆。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激情,巴塞尔人的激情不但感染了艺术家,也感染了收藏家,这就是我所说的城市气息的吸引力。
 
    不要以为公众不关心艺术,不要以为艺术家很爱钱,除非你对艺术冷漠,艺术和艺术家才对你冷漠。


(责编/刘川波)
    • 最新发布
    • 热议焦点
    推荐图文
    • 暂未开放